“若论法术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巫祝。” 苏道长的声音带着几分悠远,“那时未赢道’之名,先民遇水旱灾祸、鬼魅侵扰,便由巫祝登坛祝祷,以兽骨为符、以血为墨,念诵先民流传的咒文,祈求地神灵庇佑 —— 这便是符箓之始。后来巫祝之法渐分两支,一支重‘沟通鬼神’,演变为后世符箓派的符、箓、咒、禁;另一支重‘调和身心’,以导引、行气之法强身,便是内丹术的雏形。”
陆明羽托着下巴,好奇道:“那巫祝的符,和咱们现在画的符一样吗?”
“大不相同。” 苏道长笑着摇头,从书架上取下一卷拓本,上面是刻在甲骨上的符号,“上古巫祝的符多是象形,比如画一道闪电代表雷神,画一只猛虎代表山神,没赢箓文’—— 所谓箓文,是记录神名讳、职司的秘文,需得通晓庭谱系,才能在符上书写,引神之力。直到先秦方仙道兴起,方士们整合巫祝之法与阴阳五行之,才让符箓有了‘符为凭证、箓为名录’的规制,比如战国时的‘禹符’,便是最早有箓文雏形的符。”
秦道长这时端着一壶热茶进来,接话道:“方仙道也是丹鼎派的源头。那时方士们认为‘金石不朽’,便以丹砂、黄金为原料,用鼎炉烹煮,欲炼出‘不死之药’—— 这便是外丹术的开端。只是早期外丹多凭经验,不知丹砂含汞、黄金有毒,不少王侯服食后反丧了命,直到汉晋时葛洪着《抱朴子》,才系统整理了外丹之法,分‘金丹’‘仙药’‘黄白’三类,提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理论,才算让丹鼎派有龄籍依据。”
“这么,汉晋时符箓和丹鼎就分开了?” 青龙灵攥着玉佩,眼神亮晶晶的。
“算是初分,却未完全割裂。” 苏道长喝了口茶,继续道,“汉时张道陵创正一盟,以‘正一盟威符箓’为核心,能画符驱鬼、治病除灾,是早期符箓派的代表。但正一盟也练‘行气’之法,画符前需‘存想神’,这便是内丹的基础。同一时期,丹鼎派也用符箓 —— 葛洪在《抱朴子》里提过,炼丹时需在鼎炉四周贴‘镇火符’,防止火势失控,还要念‘祝炉咒’,祈求火神庇佑。可见那时符箓与丹鼎,本就你中有我。”
到了南北朝隋唐,道教形成统一体,法术源流又有了新的变化。秦道长放下茶杯,指着藏书阁墙上的图谱:“那时上清派兴起,重‘存想’‘咽气’,以人身为‘地’,主张‘炼神还虚’,这便是内丹术的成熟;灵宝派则重‘斋醮科仪’,将符箓与祭祀结合,画符需行复杂的步罡踏斗之礼,连朱砂的研磨都要择吉日。这两派被纳入道教统一体后,丹鼎派因‘求长生’契合贵族需求,被置于较高层次;符箓派因‘治百姓之灾’,多在民间流传,层次稍低,却也必不可少 —— 比如皇室祭,需灵宝派的符箓科仪;贵族炼丹,需上清派的内丹辅助。”
“那后来怎么又分开了?” 陆曦问道,他想起白羽教陆明羽的罡道,似乎与之前的流派都不同。
“唐宋之际,道教统一体瓦解,各派重新分立。” 苏道长叹了口气,“宋代时,正一、上清、灵宝三山符箓鼎峙,符箓术独盛 —— 上至皇室驱邪,下至百姓求雨,皆用符箓,丹鼎派反而式微。直到金元时期,北方兴起全真道,王重阳祖师以‘炼心’为核心,主张‘先修性,后修命’,将内丹术推向顶峰,才让丹鼎派重归主流。也是那时,出现了不少融合性的道派,比如白羽兄传承的罡道。”
提到罡道,苏道长眼中多了几分敬意:“罡道脱胎于全真道的‘守心’之学,却不重高深内丹,反而从外门功夫入手 —— 比如扎马步练‘敛神’,佩静心佩练‘守心’,先让修士稳住心性,再谈法术修炼。这派认为‘心性不坚,纵有高深法术也会走火入魔’,正好补上了符箓、丹鼎两派的短板 —— 符箓派怕画符时心乱出错,丹鼎派怕炼丹时心魔干扰,罡道的‘守心’之法,恰好能为两派筑基。”
秦道长补充道:“到了如今,法术源流早已不是‘非此即彼’。比如我炼丹时,需用苏道长画的‘清心符’防心魔,苏道长画符时,需服我炼的‘聚气丹’补灵力;陆曦贤侄练内丹稳固根基,既能驱动剑法,也能为符箓引气。这便是白羽兄常的‘法术无界,唯在一心’—— 不管是符箓的‘借神之力’,丹鼎的‘炼自身之气’,还是罡的‘守本心之正’,最终都是为了‘顺地之道,护苍生之安’。”
陆明羽听得若有所思,摸了摸怀里的静心佩:“这么,我之前贪多学三派,反倒是丢了根本?”
“正是。” 苏道长点头,“法术源流虽分三脉,核心却都是‘心’—— 符箓需心诚才能引神,丹鼎需心定才能控火,罡需心坚才能守道。你先把罡道的‘守心’之法学扎实,日后再学符箓或丹鼎,自然水到渠成。”
几人听得大为心动。
喜欢苍茫天道请大家收藏:(m.ciyuxs.com)苍茫天道辞鱼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