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水的晨雾,总带着股山间特有的湿凉,黏在古洞村的石板路上,也沾在村民们早早起身的衣襟上。
自从赵国强买下两座大山, 并且招收古洞村的村民们帮他挖树苗之后,每刚蒙蒙亮,祠堂门口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了一堆人影。
男人们扛着磨得发亮的锄头、铁锹,木柄上还留着昨日劳作的汗渍;
女人们拎着竹筐,筐底垫着粗布,里面码着裹好的红薯、装着山泉水的玻璃瓶,连竹筐边缘都细心地缠了布条,怕磨着胳膊;
半大的孩子们更雀跃,挎着比自己肩膀还宽的镰刀,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后,眼睛亮晶晶的——他们知道,跟着去山上拾掇树枝,还能帮家里多拣一些柴禾回来烧,还能听大人们讲些山外的新鲜事。
马铁山踩着晨雾从工棚赶来时,祠堂门口已经热闹得像赶墟。
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工装,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臂,手里攥着块画着红圈的木牌,往祠堂台阶上一站,嗓门亮得像敲铜锣,瞬间压过了人群的喧闹:“大家伙儿静一静!今的规矩简单,记牢两点就歇—树干粗过五公分的不动,留着它继续生长;
只挖手腕粗细的树,根上带半尺见方的土球就行,尽量别把主根全刨断,能活就成!”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里几个手脚麻利的后生,又补了句:“咱得讲究效率,别磨蹭!太阳落山前多挖几棵,赵老板不亏咱,咱也别耽误活!”
人群里一阵响亮的应和,“知道啦马主管!”“放心吧,保准又快又好!”
此起彼伏的声音里,大家扛着工具,脚步“沙沙”地踩过露水打湿的山路,朝着新买下的两座山涌去。
晨雾在脚下慢慢散开,露出山路两旁带着露珠的野草,偶尔有早起的鸟儿从枝头掠过,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给这忙碌的清晨添了几分生机。
山脚下,赵国强特意让人搭了座简易木棚,棚顶铺着油布,能遮雨也能挡晒。棚子下摆着张长条木桌,桌上堆着成沓的港币,崭新的纸币带着油墨的新鲜气,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
林秀莲正和陈月娥一起清点钞票,她穿着件浅灰色的连衣裙,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手指纤细却灵活,一张张数着钞票,动作又快又准。
“马主管刚才来,今村子里来了三十四个人,一共三十四份工钱,每人四块,还是老规矩,收工就领钱,不拖不欠。”
林秀莲把数好的钞票分成三十四份,用红麻绳仔细捆好,每份都码得整整齐齐,摆在木板上。
陈月娥则坐在旁边的凳上,手里拿着个硬皮笔记本,正在工牌登记本上核对名字——那些工牌是用厚纸板做的,上面用毛笔写着村民的名字,谁来了就打个勾,一目了然。
“李阿婆、陈叔、阿福……都到齐了,没漏人。”
陈月娥抬头朝林秀莲笑了笑,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等下收工他们来领钱,直接按本子上的名字发,省得乱。”
此时的山上,早已是一派热火朝的景象。
两座山的山坡上长满了松树和杂木,晨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村民们的身上。
男人们选好要挖的树,手里的锄头“咚”地一声砸在树根旁,先在周围快速画个圈,接着顺着圈的边缘,三两下就刨开表层的浮土,露出底下的根须。
陈叔是村里的老把式,手里的锄头起落间,土块飞溅却不伤根,他一边挖一边跟旁边的阿福:“你看,找好角度,一锄头下去能刨三寸土,别慢慢抠,咱要的是快!土球不用太大,半尺见方够了,只要主根没断,运下山准能活。”
阿福点点头,学着陈叔的样子,锄头抡得又快又稳,不一会儿就挖好了一棵,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陈叔,您这手艺真绝,我这速度比昨快了一倍!”
女人们也不闲着,围在挖好的树苗旁,手里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草绳,蹲在地上快速缠绕土球。
李阿婆的手虽然有些发抖,却缠得又快又紧实,草绳在她手里绕三圈打个结,转眼就处理好一棵。
“咱别跟绣花似的,缠紧了不松就行,后面还有一堆呢!”
她一边缠,一边跟旁边的王婶,“赵老板给的工钱实在,咱多干点,家里的米缸就能满点。”
王婶笑着应和,手里的动作更快了,竹筐里的草绳飞快减少,旁边堆起的缠好土球的树苗却越来越多。
日头爬到头顶时,山坳里飘起了红薯的香气。
女人们从竹筐里拿出裹着粗布的红薯,分给身边的人,自己咬着最硬的那块,眼睛却盯着远处的树苗堆,心里盘算着下午还能多挖几棵。
“歇十分钟就行!”马铁山啃着红薯,高声喊,“趁太阳没那么毒,多赶点活!”
男人们应着声,三两口吃完红薯,喝口水就拿起锄头往山坡上走,女人们也赶紧收拾好竹筐,跟在后面继续缠土球。
歇够了时辰,马铁山拍了拍手,高声喊:“装车上!心点别掉了,快装快运!”
男人们立刻围到树苗堆旁,两人一组抬着树苗往板车上放,板车是用木头做的,车轮上裹着橡胶,一次能装二十多棵。
阿福和阿杰一起推着板车,脚步迈得又大又稳,顺着山路往山下跑,车轱辘“吱呀”作响,却一点都不耽误速度。
女人们则跟在板车旁边,顺手捡起掉落的树枝,塞进背上背着的背兜里——这些树枝能当柴火,回家正好烧饭。
孩子们更机灵,跑前跑后帮着扶树苗,偶尔还能帮着递根草绳,的身影在板车间穿梭,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山脚下的育苗区,苏婉清早已等在那里。
喜欢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请大家收藏:(m.ciyuxs.com)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辞鱼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