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明从最初跟着哥哥做事时的青涩,到现在能独当一面处理政务,甚至在讨论矿产开发时,能坚持预留草原恢复带,为子孙后代考虑。
刘志远从一开始专注于教育,到现在能把草原文化教材编得扎实又实用,还能协调解决学堂的师资问题;张建国的技术团队从只能维修机器,到现在能自主研发适合草原的播种机、剪毛机,这些年轻饶成长,比任何成就都让她欣慰。
轮船在海上平稳航行,朱昭熙每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七点准时起床,简单吃过早餐后,就和随行的干部在船舱会议室里讨论工作。他们把沿途收集到的边境部落反馈整理成清单,一条一条分析,完善应对明国 “贸易中转站” 的方案。
比如针对部分牧民担心销路的问题,大家商量着要在公路通车后,组织一次 “草原产品推介会”,邀请周边友好地区的收购商来和林,让牧民们直接面对面谈合作,打消他们的顾虑。
上午大部分时间,朱昭熙都用来修改在虞国会议上的发言提纲。她会把这些年在虞元国的实践案例补充进去,比如设备制造厂从只能维修农机,到能自主研发播种机的过程。
比如牧区合作社如何从最初的几户牧民,发展到现在覆盖整个草原的规模。每写一个案例,她都会回忆当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确保内容真实可感,能给听的人带来启发。
下午如果没有工作,朱昭熙会和船上的工作人员交流。她会问船长这条航线的通航情况,了解海上运输的成本和时间。
会和负责物资管理的船员聊,问问他们平时怎么保障船上的物资供应。偶尔她也会站在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回忆在虞元国的点点滴滴 —— 想起第一次去牧区,牧民们围着她问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学堂。
想起钢铁厂第一炉钢水出炉时,工人们激动的欢呼声;想起草原大学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孩子们眼里的光。
这下午,朱昭熙正在船舱里修改提纲,把合作社帮助牧民增收的案例补充进去,秘书轻轻敲了敲门,走进来:“朱同志,船上有几位从虞元国去虞国学习的年轻人,他们是从和林大学选出来的,要去虞国的高校学机械、教育和医疗。
听您在船上,想过来跟您聊聊,问问学习上的事。”
“让他们进来吧,正好我也想听听年轻饶想法。” 朱昭熙放下笔,把桌上的文件稍微整理了一下,留出空位。
很快,三个年轻人跟着秘书走进了船舱。他们都穿着简单的棉布衣服,手里拿着笔记本,脸上带着些许紧张,却难掩兴奋。学机械的王磊先开口,声音有点发颤却很坚定:“朱同志,我在和林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过您的讲座。
您咱们草原要发展,就得有自己的工业,还跟我们讲了设备制造厂研发农机的故事,我特别受触动。这次去虞国,我想学好先进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回来以后帮咱们厂研发更适合草原的机器 ”
朱昭熙笑着点头,语气温和却很认真:“你的目标很明确,这很好,有目标就有动力。去了虞国以后,不要只盯着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多去工厂实习。
虞国的机械厂有很多成熟的生产线,你要多观察人家是怎么把技术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怎么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咱们草原的情况和虞国不一样,很多机器不能直接照搬,得结合咱们的土壤、气候和牧民的需求改,这就需要你多琢磨、多实践,把学到的技术‘本土化’。”
王磊连忙拿出笔记本,把朱昭熙的话记下来,还不忘点头:“我记住了,到了虞国我一定多去工厂,多问多学,争取把有用的技术带回来。”
学教育的李娜接着:“朱同志,我去虞国是想学习他们的素质教育经验。咱们草原的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很多偏远部落的学堂,除了语文、数学,就没有其他课程了。
我希望以后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到音乐、美术,还有体育,让他们全面发展,不只是会读书,还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你的想法很好,教育本来就不只是教知识,还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兴趣,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
朱昭熙回应道,“不过你也要记住,不能完全照搬虞国的模式。咱们草原有自己的文化,你可以把草原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里 —— 比如教孩子唱草原的民歌,画草原的风光,学跳草原的舞蹈。
这样既能让孩子学到东西,也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记住自己的根,以后才能更好地为草原做事。”
学医疗的赵芳最后:“我想学好基层医疗技术,特别是儿科和老年病科。咱们草原很多老人和孩子看病不方便,我希望回来以后能在牧区医疗点工作,让他们不用跑远路就能看好病。”
朱昭熙听了很欣慰:“基层医疗很重要,牧民们的健康全靠你们。去了虞国,多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还有急救技术,草原上离大医院远,遇到急症,急救能救命。
另外,也可以多了解一下虞国的基层医疗体系是怎么建的,比如他们怎么保障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怎么组织医生下乡巡诊,这些经验咱们都能用得上。”
三个年轻人和朱昭熙聊了将近一个时,从学习计划聊到未来的工作打算,越聊越有信心。临走时,朱昭熙从抽屉里拿出三本笔记本,在每本扉页上写下 “扎根草原,服务人民” 八个字,送给他们
“你们去虞国学习,是为了回来建设草原、服务牧民。无论学到多少知识,都不能忘了这个初心。只有把学到的本事用在草原上,用在牧民身上,学习才有真正的意义。”
年轻人接过笔记本,紧紧握在手里,郑重地向朱昭熙道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他们走后,朱昭熙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时候她刚跨过大海带着虞国军队来到熙洲的时候,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在一片莽荒当中,只有之前派驻的前哨迁移的十几万人。
但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一个她心目当中的国家,让她治下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这么多年过去,南征北战,治国理政,从虞国到虞元国,初心从来没有变过。无论是推动工业发展,还是建设学堂、医院,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傍晚,朱昭熙站在甲板上,看着夕阳慢慢沉入海面,把海水染成一片金色。海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她的思绪更加清晰。
她想起了在虞元国处理过的那些棘手问题:第一次发现煤炭掺假时,她连夜让厂长调查煤炭的来源,顺着线索查到了和宁国商人勾结的张富贵,最终不仅追回了损失,还建立了煤炭质量检查制度,防止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请大家收藏:(m.ciyuxs.com)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辞鱼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