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联邦四十七年,春。
虞元国都城和林的清晨,草原上的风还带着凉意。朱昭熙起床后,习惯性地先翻阅当的工作简报。桌上的青瓷茶杯里泡着草原特有的草药茶,热气袅袅升起。
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发间银丝渐增,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些,但她的精神依旧专注。只是长时间阅读文件后,她会不自觉地抬手揉揉眉心,这是近一年来才有的习惯,毕竟她已经六十五岁了。
秘书轻敲房门后进来,递上一份来自虞国的电报,是李怡发来的。电报内容很简短,提到坤泽城的桃花开了,问她是否还记得当年在御花园里种下的那几棵,同时汇报了虞国劳动党中央会议的筹备情况,希望她能在四月底前回去一趟。
朱昭熙拿着电报,目光在“桃花”二字上停留片刻。十多年前,她刚开始准备竞选大明联邦元首时,确实在御花园亲手种了几棵从明国引进的桃树。
那时李怡还是她的秘书,两人一起挖土、浇水,手上沾满泥土,却笑得开怀。时光荏苒,如今李怡已经能独当一面,将虞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她放下电报,对秘书吩咐道:“回复李怡同志,我四月中旬回去,让她先把会议的相关材料寄一份过来。另外,把今下午去牧野合作社的行程提前半时,我想多留点时间和牧民们交流。”
秘书记下后离开。朱昭熙继续处理文件,她拿起一份设备制造厂的月度报告,上面提到新研发的播种机已在三个牧区试点,反馈总体不错,但有牧民反映机器在沙质土壤里效率不高。
她用笔圈出这段,批注道:“请张建国团队下周前往试点牧区实地考察,重点解决土壤适配问题。”然后将报告归入待处理文件迹
上午十点,朱昭熙来到和林大学。今是学校的“产业对接日”,十几个牧区合作社的负责人来与学生交流,希望能将课堂上的技术应用到实际放牧和种植郑
礼堂里座无虚席,朱见明正在台上讲话,主题是如何将草原生态保护与合作社经济效益相结合。台下的牧民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有的还在本子上记录着。
朱昭熙悄悄在后排找了个空位坐下。看着台上沉稳的朱见明,她想起他刚跟着哥哥朱见沽做事时还略显青涩,如今已能从容应对各种场面,甚至在讨论矿产开发政策时,能据理力争。
去年冬,正是他坚持在铁矿开采区预留三成草原作为恢复带,即使这意味着增加成本。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能挖多少矿、赚多少钱,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能放牧的草原。”朱见明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台下响起赞同的掌声。
朱昭熙也轻轻鼓掌,心中感到欣慰。这些年,她逐步将权力移交给朱见明和刘志远,从最初事必躬亲,到现在只在关键决策上提供建议,看着他们成长,比她个人取得任何成就都更令人高兴。
中午在食堂用餐时,朱昭熙与几名学生坐在一起。一个学畜牧技术的年轻学生问她:“朱同志,听武州的工厂已经能造大轮船了,其他州都在快速工业化,我们熙州是不是也该加快建更多工厂?”
朱昭熙放下筷子,认真回答道:“工业化不是比谁快,而是要适合自身情况。武州有港口和一定的工业基础,造轮船是为了海外贸易。
我们熙州的根基在草原,在畜牧业和矿产。如果盲目建设不切实际的工厂,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破坏草原生态。你看我们的设备制造厂,为什么先研发播种机、剪毛机?因为这是牧民最急需的。
等我们的基础更扎实,比如铁矿深加工技术成熟了,再考虑建更复杂的工厂,这样才稳妥。”
学生若有所思,又问:“外面都,现在劳动国际就剩下我们熙州了,其他州的无产阶级都不跟我们走了,是真的吗?”
朱昭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去过乐州吗?”
学生摇头:“只在课本上见过,那里稻田一望无际。”
“乐州的农民现在靠种水稻不仅能吃饱,还能卖粮赚钱,生活比以前改善,自然不愿轻易改变。”
朱昭熙解释道,“大明联邦这几十年在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许多人受益,资本家、工人、农民生活都有所改善,阶级矛盾暂时缓和。劳动国际在其他州影响力减弱,并非我们的理念错了,而是时机未到。”
她顿了顿,继续:“但要记住,只要还存在剥削,还有人因贫困无法看病、上学,社会主义的理念就不会消失。我们现在做好熙州的事,把虞国、虞元国建设成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就是在为未来做准备。
等到有一,其他地方的人发现只有社会主义能真正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他们会主动来找我们。”
学生听得入神,又问了几个关于其他州的问题,朱昭熙一一解答,直到下午一点才起身前往牧野合作社。
车子驶离和林大学,往牧野方向开去。路上,朱昭熙看着窗外的草原,远处的羊群像散落的珍珠,牧民骑着马在草原上巡逻。
她想起刚到虞元国时,这里的草原还有很多沙化的地方,牧民住的是破旧的毡房,如今草原绿了,牧民住上了砖瓦房,合作社还有了自己的饲草基地和加工厂,心里满是感慨。
半时后,车子到达牧野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赵建国早已在门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份清单,迎上来笑着:“朱同志,您可来了!我们把今年的饲草种植情况都整理好了,还准备了几个牧民反映的问题,想跟您。”
朱昭熙点点头,跟着赵建国走进合作社的办公室,没有先看清单,而是:“先带我去看看饲草基地吧,我想亲眼看看长势。”
赵建国连忙点头:“好,好!基地就在后面,走路十分钟就能到。”
两人往饲草基地走去,路上遇到几个正在割草的牧民,他们看到朱昭熙,都热情地打招呼:“朱同志来了!”朱昭熙也笑着回应,还停下来问他们割草的进度,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一个牧民:“今年的草长得好,比去年高了不少,就是割草机不够用,要是能多来两台就好了。”朱昭熙当即对赵建国:“回头跟设备制造厂联系,让他们优先给牧野合作社调配两台割草机,下周必须到位。”赵建国连忙记下,牧民听了,笑得更开心了。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请大家收藏:(m.ciyuxs.com)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辞鱼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