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重要问题:不论是起家之地,还是后来的核心控制区域,为什么不桨龙兴之地”?为什么不叫做诸如“太祖皇帝曾经的兴盛之地”之类的名字,而是依旧要以什么见鬼的“革命根据地”为名???
这不应该!这不合理!
就算是像他朱元璋这样,确确实实是从最普通的农人起家,也曾经是切切实实的农民起义军之一,那在他建立大明之后,也根本不会用什么“革命根据地”的名字去称呼他的起家之地、他的重要控制区域!
再联想到之前许多个故事里面,以及评论里面,那话里话外对造反的正面态度……
朱元璋只觉得头晕目眩。
这是真的吗?这可能是真的吗?这怎么可能是真的?
如果,如果是真的,如果他们真的鼓励造反——那他们又该如何治理下,如何管理百姓,如何稳固统治?
【马守应和贺一龙、贺锦等部会合后,从崇祯十年开始,就主要在大别山区、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活动,夏季在山中休整,秋日主动出击,同时充分利用山区地形避开朝廷主力军队的追击和围攻。】
【同时,他们把和百姓的关系打的很好,当地百姓大都支持他们,“星卜市贩之流多为所用”,百姓们收到消息就主动给他们报信,在江淮一带甚至出现了“贼为主,兵反为客”的局面,因此明朝朝廷大多是处于败局。】
【另有马守应本饶军事才能、足智多谋,因此起义军在确定朝廷军队的动静虚实之后,总能以最好的方法应对,敌军多则逃、少则战,还总能够不让朝廷军队追上,又能突然冒出来主动攻击……】
【哦,有点眼熟,不过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马守应还成功率部占领过和州、江浦等地,应府甚至都在起义军的眼前,因此,明朝朝廷一度沿江戒严,四处告警,统治秩序崩溃,不少地方官吏和将领甚至和起义军“有无贸易,酒食交欢”……为此,不少官员被罢官。】
【当然,这些罢官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起义军就在那里,而明朝朝廷对此束手无策。】
【在农民起义整体处于低潮的几年之中,回革五营撑起了起义军的大半江山,并且,也为日后起义的爆发做了充分的准备。】
有大别山周边地区的官员们倒吸一口凉气。
比起那些根本不在这边的官员、根本不清楚大别山的大体情况的人,他们对于如马守应这样率军驻扎在大别山内部的情况更加可怕,也更加能够理解当时明朝官员和军队所面临的崩溃境地。
——大别山,这可是大别山!
这群起义军跑到了大别山里面,而且还真的熟悉了大别山内部的各种情况和道路……朝廷军队怎么可能是对手!朝廷军队怎么可能在大别山上把他们抓住歼灭!朝廷军队又怎么可能在不提前把他们包围堵住、让他们跑到大别山范围内的时候再抓住他们!
那可是大别山啊!
按这上面的话,是蔓延了三个省份,这样广的占地面积,这样庞大的山脉,不熟悉的人怎么可能在其中抓住一群对这里非常熟悉的人?甚至,可能是提前都已经设好各种陷阱、做好各种防御措施的山脉。
同时,这里还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从大别山往东看,那就是明朝的那个应府——只要能够控制大别山,就可以居高临下威胁这座城池。所以,明朝应府受到了严重威胁,也因此,明朝朝廷不得不沿江戒严。
这完全就是必然的结果……谁让大别山在人家手里面了呢?
这样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冲,其实就应该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面……不过大别山太过广阔,控制起来其实确实是一个难点,明朝都到了末年,丢了这个地方也不奇怪。
况且,大别山内部的地形也非常复杂,山脉崎岖,山高林密,那真的是有人往里头一躲,走旁边过都未必能发现!
一个官员心有戚戚地回想起来,自己有一次出于职责也出于兴趣,就往大别山的边缘地区去了一趟……当时那个情况……他真的是一点都不想回想起来。
那种情况下,这些起义军能够躲开朝廷大部队,抓着队伍打,又不让朝廷军队找着……太正常了。
反正最后明朝地方官府和军队拿马守应他们没办法,或许在那些朝廷里面的人眼中很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谅,在皇帝眼中可能也是如此,但是在他这样的周边官员眼知—这不就是必然的事情吗?
所以,接下来这些官员和将领们开始放弃作战,或者减少作战,转而和这些起义军开始做起生意来……那也实属正常。
没办法啊!
打又打不过,跑又不可能跑……那倒不如开始做生意,做交易,还能换来一个比较安稳的周边环境,到时候政绩也好看点。
要是真的开打然后一水的败绩,那报上去贬官都是好的,就怕直接被下了大狱,可太亏也太冤枉了。
更不要,这些起义军竟然还拉到了那些普通百姓的支持——通风报信不,就怕那些普通百姓什么时候也配合起义军给官员下套子挖大坑……
喜欢手把手讲解如何起义【历史直播】请大家收藏:(m.ciyuxs.com)手把手讲解如何起义【历史直播】辞鱼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