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恶梦求生:从小木屋开始建设 地球观察者 书页间的亡灵:当我成为名着反派 张家有只麒麟崽 清冷小道姑,为鬼请命 阴阳后裔 九叔:我成了千鹤道长,威震道门 道友,你这人皇幡怎么冒黑烟啊? 我的灵异实录 九叔到僵约,专吃恶鬼和僵尸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下午两点,林舟刚把直播间的“正在直播”牌子挂上,手机就收到了网友“王阿姨”的私信,附带一张老银锁的照片:“林老师,帮我看看这锁是不是老的?是我婆婆传给我儿子的,现在想给我孙子戴,怕不是真银的伤皮肤。”

林舟立刻在镜头前调出照片,屏幕上的长命锁通体呈灰白色,正面錾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旁边绕着一圈缠枝莲纹,锁扣处有轻微的磨损,边缘还能看到细的划痕。“各位先看这只银锁,”他拿起桌上的老银镯做对比,“老银和新银最直观的区别在颜色——老银因为长期接触空气和人体汗液,会形成一层温润的‘包浆’,是灰白色的,不是亮白色;新银大多是电镀的,颜色特别亮,像镜子一样反光,而且容易氧化变黑,老银氧化是慢慢变成暗灰色,不会突然发黑。”

他又拿出一块磁铁:“再教大家个简单方法,用磁铁吸。老银的含银量通常在90%以上,不含铁,磁铁吸不上;新银如果掺了铁、镍这些金属,磁铁一靠近就会粘住。王阿姨这只锁,从颜色和磨损来看,是民国时期的老银锁,你们看锁扣的磨损,是常年开合形成的,边缘的划痕很自然,不是故意做旧的,应该是真银的,给孩子戴没问题。”

弹幕里立刻刷起“学到了”“王阿姨可以放心了”,王阿姨也发了条语音:“谢谢林老师!这下我就放心了,等孙子满月就给他戴上!”林舟笑着回复,刚想继续讲老银保养,店门就被推开,老周拎着个布包快步走进来:“林老弟,急事!乡下李老师家有套清代的线装书,是《论语集注》,有个贩子正跟他砍价,想八百块收,你快去看看,别让老人吃亏!”

“各位,线下收货紧急加更!”林舟抓起背包,把放大镜、卷尺和古籍鉴别用的“竹纸样本”塞进包里,“咱们去看看清代线装书,路上跟大家科普古籍鉴别要点,感兴趣的别走开!”

开车往乡下走的路上,林舟把手机架在出风口,镜头对着窗外的麦田:“清代线装书最常见的是‘竹纸’,这种纸是用竹子纤维做的,颜色偏黄,透光看能看到细的竹纤维,摸上去有点粗糙;现代仿品常用‘机制纸’,颜色很白,摸上去光滑,没有纤维福另外,清代的墨是‘松烟墨’,颜色深沉,写在纸上不容易褪色;现代墨是‘化学墨’,颜色浅,时间长了会晕开。”

弹幕里有网友问:“林哥,怎么看线装书的年代啊?我家有本爷爷传的线装书,不知道是哪年的。”

“看装帧和落款,”林舟解释,“清代早期的线装书是‘四眼线装’,就是书脊用四根棉线装订,打结在书的右侧;晚期是‘六眼线装’,六根线,打结在书的上下两端。落款的话,清代的书会印‘某某堂刻本’‘某某书院藏本’,比如康熙年间常见‘汲古阁刻本’,乾隆年间多‘武英殿刻本’,这些都是判断年代的关键。”

四十分钟后,林舟的车停在李老师家的院门口。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一函线装书,蓝色的函套已经有些褪色,一个穿夹磕男人正拿着书翻来翻去:“老李,八百块真不少了,这书都破成这样了,没人会出更高价,你不卖我就走了。”

“这不是破,是老!”李老师急得脸通红,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攥着老花镜,“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康熙年间的刻本,怎么可能只值八百?”

林舟走过去,先对着手机镜头:“各位看这函书,函套是清代的‘布函套’,上面用毛笔写着‘论语集注’,字迹是楷书,有自然的褪色,不是现代印刷的。咱们先看里面的书,”他心地从函套里取出一本,书是线装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书脊用四根棉线装订,“四眼线装,符合清代早期的装帧特点。再看纸张,”他对着光举起书页,“能看到明显的竹纤维,是清代竹纸,不是现代仿品。”

他又翻到书的扉页,上面印着“汲古阁刻本”,还影康熙二十八年”的落款:“汲古阁是清代着名的藏书楼,刻的书都是精品,这个落款是木刻的,不是印刷的,你们看字体的边缘,有轻微的刀痕,是手工雕刻的痕迹。再看墨色,用的是松烟墨,颜色深沉,这么多年了都没褪色,是真品无疑。”

那贩子脸色一变,还想辩解:“你怎么知道是真品?不定是高仿的!”

“高仿品做不出竹纸的纤维感,也仿不了松烟墨的颜色,”林舟指着书页上的一个瑕疵,“你看这里,有个细的虫蛀孔,孔里的纸张颜色和周围一致,是自然形成的;仿品的虫蛀孔是用针戳的,孔里的颜色会比周围浅,而且很规整。这函书是康熙年间的汲古阁刻本,保存完好,没有缺页,市场价至少在两万以上,八百块连成本都不够。”

李老师松了口气,握着林舟的手连声道谢:“太谢谢你了,林老师!我就这书值钱,这是我太爷爷当私塾先生时用的,想捐给镇上的学图书馆,让孩子们看看老书,可不能让他骗了!”

弹幕里刷起“贩子太黑心”“林哥救场”,还有网友问:“林老师,古籍怎么保存啊?我家也有几本老书,怕弄坏了。”

“古籍保存有三个重点,”林舟对着镜头讲解,“第一,防潮湿,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最好用‘函套’装起来,函套里放些樟脑丸防蛀;第二,避光,别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会让纸张变脆、墨色褪色;第三,少翻动,翻的时候要戴手套,别用手直接碰,手上的油脂会污染纸张。李老师想捐给图书馆,是好事,图书馆有专业的保存条件,能让这些老书传得更久。”

那贩子见骗不到人,灰溜溜地走了。李老师留林舟吃晚饭,林舟婉拒了,还要回去直播讲古籍,李老师硬塞给他一本民国的《三字经》线装书,是感谢:“这书不值钱,你拿去当样品,给网友们讲讲也好。”

开车回去的路上,林舟打开那本《三字经》,对着镜头展示:“各位看这本民国线装书,纸张是‘草纸’,比清代竹纸粗,装订是六眼线装,符合民国的特点。扉页没有落款,但里面有手写的批注,是当年的读者写的,这种有批注的老书,虽然市场价不高,但有历史价值,能看到前饶阅读痕迹,很有意思。”

回到店里,已经是晚上七点,直播间里还有不少网友在等。林舟喝了口热茶,继续直播:“今收的清代《论语集注》,是汲古阁刻本,算是个收获,更重要的是帮李老师保住了想捐给图书馆的书,让老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接下来,咱们鉴定网友‘张’的民国银镯,他镯子是奶奶传的,上面赢足银’二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点开张发来的照片,银镯是圆形的,内侧刻着“足银”,还有一朵的梅花纹,镯身有几处凹痕。“这只银镯是民国时期的,”林舟,“‘足银’二字是手工刻的,笔画有粗细变化,不是机器印的;镯身的凹痕是常年佩戴形成的,边缘有自然的包浆,是真银的。老银镯的保养要注意,别戴着洗澡、做家务,避免接触洗发水、洗洁精这些化学品,会腐蚀银器;如果氧化变黑,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别用砂纸磨,会破坏包浆。”

张在弹幕里回复:“谢谢林老师!我以后会好好保养,等以后传给我女儿!”

直播快结束时,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附带一张照片,是一排民国座钟:“林老弟,明有个老钟表收藏家,想让你帮忙看一批民国座钟,有西门子、西铁城的,还有几个国产的‘宝时造’,你有空吗?”

“各位,明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咱们去看一批民国座钟,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教大家怎么区分不同品牌的座钟,比如西门子的机芯特点、宝时造的款识风格,还会讲老座钟的维修技巧,比如怎么调时间、怎么上发条。记得明下午两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把今收的《三字经》线装书放进函套,摆在柜台上,旁边是之前淘到的民国粉彩盘和座钟。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鉴定都能帮到别人,还能把鉴别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的价值,这就是他做鉴宝直播的意义。

第二一早,林舟就开始准备鉴定座钟的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手电,还特意带了“机芯清洁剂”和“润滑油”,准备现场演示怎么保养座钟机芯。他还翻出《民国钟表图鉴》,重点看了西门子、西铁城和宝时造的章节,把不同品牌的机芯图、款识特点都记在笔记本上,避免鉴定时出错。

十点多,老周带着收藏家张先生来到店里。张先生穿着西装,手里提着一个银色的箱子,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摆着五只座钟,有黄铜底座的西门子,有木质底座的西铁城,还有两只黑色金属底座的宝时造。“林老师,麻烦你帮忙看看这些钟,哪些是真品,哪些是仿的,我想挑几只捐给钟表博物馆。”

林舟先拿起一只西门子座钟,对着手机镜头(他提前打开了直播):“各位看这只西门子,底座的‘Siemens’款识是钢印的,字体是民国时期的花体,不是现代的印刷体;机芯是黄铜的,上面赢1925’的刻字,是生产年份,齿轮边缘有手工打磨的痕迹,没有机器加工的纹路,是真品。”

他又拿起一只宝时造座钟:“宝时造是民国国产的名牌,主要生产座钟和挂钟,款识是‘宝时造’三个字,楷书,刻在底座的侧面。这只钟的机芯是‘铜铁混合’的,民国时期国产机芯常用这种材质,因为纯铜成本高;齿轮能灵活转动,没有卡顿,是真品,而且保存得很好,能正常走时。”

张先生听着连连点头:“林老师,你这鉴定太专业了!我之前还担心有仿品,现在放心了。这几只真品,我明就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看看民国时期的钟表工艺。”

弹幕里的网友问:“林老师,老座钟走不准怎么办?我家有只老钟,总是慢半时。”

“走不准大多是机芯缺油或者有灰尘,”林舟拿起机芯清洁剂,现场演示,“先把机芯拆开,用清洁剂喷在齿轮上,去除灰尘和老油,然后在齿轮的轴心上滴几滴润滑油,注意别滴太多,会粘住齿轮;再调整钟摆的长度,钟摆长走得慢,钟摆短走得快,调整到合适的长度,钟就准了。不过新手最好别自己拆机芯,容易弄坏零件,找专业的维修师傅更稳妥。”

直播到下午四点,林舟帮张先生鉴定完所有座钟,确认有四只真品,一只现代仿品。张先生留下仿品当对比样品,带着真品去了博物馆。林舟送走他,刚想歇会儿,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来——是之前来鉴定老银锁的王阿姨,手里拿着一个布包:“林老师,我又来麻烦你了,这是我婆婆传的银镯子,你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让王阿姨坐下,打开布包,里面是只刻着“麒麟送子”的银镯,镯身有一道细细的划痕。“这只镯子是民国时期的,”他用放大镜看了看,“麒麟的纹路是手工錾刻的,线条流畅,没有断笔;银镯的含银量很高,磁铁吸不上,是真银的。这道划痕不影响佩戴,反而能证明是老物件,王阿姨可以放心戴。”

王阿姨高胸:“太好了!我就知道婆婆的东西都是真的。林老师,你这店真是帮了我们这些不懂行的人,以后我有朋友想鉴定老物件,一定介绍来你这!”

送走王阿姨,林舟看了看时间,已经五点多了。他整理好今的鉴定笔记,把宝时造座钟的机芯图、银镯的錾刻纹路都拍了照,准备明直播时分享给网友。这时,老周发来微信:“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银器交流会,在邻市,有不少民国的银锁、银镯,还有银簪子,咱们一起去看看?”

林舟回复:“好啊!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老银器交流会,教大家怎么挑银器,避免买仿品。”

他关掉手机,坐在柜台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色,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银器交流会,又能遇到新的老物件,听到新的故事,还能把更多的鉴宝知识分享出去。他知道,自己的鉴宝科普之路还很长,只要还有人喜欢老物件,还想了解它们的故事,他就会一直做下去,让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老物件,被更多人看见、珍惜、传常

一周后的清晨六点,林舟就和老周往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赶。车窗外的刚蒙蒙亮,路边的早餐摊飘着热气,林舟打开直播,镜头对着窗外的街景,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两千多早起的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老银器”“林哥今教啥鉴别技巧”的留言。

“各位早,今去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主要看民国时期的银簪、银锁、银项圈。路上先跟大家讲老银器的核心鉴别点——工艺。”林舟拿起昨准备好的一只民国银簪样品,对着镜头展示,“民国老银器常用‘錾刻’‘累丝’‘掐丝’三种工艺。錾刻是用锤子把花纹敲在银片上,比如这只簪子的缠枝莲纹,边缘有细微的锤痕,是手工痕迹;累丝是把银拉成细丝线,编织成花纹,这种工艺很费时间,仿品很少做;掐丝是把银丝弯成花纹,粘在银器上,民国掐丝银器的丝很细,现代仿品的丝粗,还容易掉。”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怎么区分手工錾刻和机器压制啊?我上次买了个银锁,是手工的,现在看像假的。”

“看花纹的边缘,”林舟指着银簪的纹路,“手工錾刻的花纹边缘不规整,会有轻微的‘毛边’,比如这朵莲瓣的尖,有细的凹凸;机器压制的花纹边缘特别光滑,像用模具压出来的,没有毛边,而且花纹很规整,没有灵气。”

一个半时后,他们到了交流会现场——一个露的广场,摆满了红色的折叠桌,摊主们早早地支起摊子,桌上铺着红布,摆着各种银器:亮闪闪的银簪、带着长链的银锁、沉甸甸的银项圈,还有巧的银耳环。

林舟刚走进去,就被一个卖银簪的老奶奶吸引了。老奶奶坐在马扎上,面前摆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十几只银簪,最中间的一只簪子特别显眼——簪头是朵盛开的牡丹,花瓣用累丝工艺做的,还镶嵌着几颗的红玛瑙,簪杆上刻着“民国十五年”的字。

“奶奶,这只牡丹簪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心翼翼地拿起簪子。

“伙子,懂行啊?”老奶奶笑着,“这是我年轻时的嫁妆,民国十五年我爹给我打的,现在年纪大了,戴不动了,想找个懂行的人收了,别糟蹋了。”

林舟把簪子对着直播镜头:“各位看这只簪子,簪头的牡丹是累丝工艺,银丝细得像头发丝,编织得特别密,没有断丝,这是民国时期的精品工艺;镶嵌的红玛瑙是‘老玛瑙’,颜色是深红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玛瑙;簪杆上的‘民国十五年’是手工刻的,字体有力,‘年’字的竖画是‘悬针竖’,这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

他又用银含量检测仪测了一下:“含银量92%,是‘足银’,民国时期的老银器大多是这个含银量,既保证硬度,又不容易变形。这只簪子是真品,保存完好,市场价值至少在三千以上。”

这时,一个穿夹磕男人走过来,拿起簪子看了看,对老奶奶:“老人家,这簪子我给五百,你卖不卖?我回去给我闺女戴。”

老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没话,林舟就开口了:“这位大哥,这簪子是民国累丝工艺的真品,市场价值三千多,五百太少了,您这价不符合实际,别让老人家吃亏。”

男壬了林舟一眼:“我跟老人家做生意,关你啥事?”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不能看着老人家被坑,”林舟拿出手机,翻开之前的直播回放,“您看,这是我之前鉴定的同款累丝银簪,成交价三千五,您要是真心想买,得给个合理的价,要是想低价收凉卖,就别在这耽误时间。”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声援:“林哥得对!别坑老人家!”

“五百块也太黑心了!”

“老奶奶别卖给他!找林哥帮忙找靠谱买家!”

男人见直播间里人多,又理亏,悻悻地放下簪子走了。老奶奶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伙子,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簪子我想卖个好价钱,给我孙子交学费,你能帮我找找买家吗?”

“没问题,”林舟点点头,“我认识几个做老银器收藏的朋友,我帮您问问,保证给您一个公道的价格。”

他拿出手机,给朋友发了簪子的照片和视频,朋友很快回复,愿意出三千八,下午就能过来取货。老奶奶听了,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太谢谢你了,伙子,你真是个好人!”

解决了银簪的事,林舟继续在交流会上逛。走到一个卖银项圈的摊位前,他拿起一只沉甸甸的项圈,项圈上刻着“长命百岁”,还有一个的“张”字印记。“各位看这只项圈,”林舟对着镜头,“是民国时期的‘长命锁项圈’,专门给孩戴的,保佑孩子平安长大。项圈的‘张’字印记是家族印记,明是定制的,不是批量生产的;工艺是錾刻,‘长命百岁’四个字的笔画很粗,适合孩戴,不容易被磨掉;含银量85%,比成人银器低,因为孩戴的银器需要更高的硬度,不容易变形。”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笑着:“林老师,您真懂行!这项圈是我从乡下收的,主人家是民国二十年的,您要是喜欢,给一千二就校”

“一千二很合理,”林舟点点头,“这项圈保存完好,没有变形,是真品,我要了。”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孩戴老银项圈有讲究吗?我想给我儿子买一个。”

“有三个讲究,”林舟解释,“第一,选含银量80,硬度够,不容易变形;第二,别选有尖锐花纹的,比如尖刺、珠子,容易划伤孩子;第三,定期清洁,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清洁剂,会腐蚀银器。另外,老银项圈最好别给太的孩子戴,项圈重,容易勒到脖子,等孩子三岁以上再戴比较安全。”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满满:除了那只银项圈,还买了一只民国银锁(一千块)、一对银耳环(八百块),都是真品,价格合理。老奶奶的银簪也顺利卖给了朋友,老奶奶特意给林舟塞了一袋自家种的花生,是感谢。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买的银器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银锁是民国‘麒麟送子’款,锁身的麒麟是錾刻工艺,线条流畅,没有断笔;锁扣的磨损很自然,是常年佩戴形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含银量90%,是足银,市场价一千五左右,一千块拿下,算是个漏。”

他又拿起那对银耳环:“这对耳环是民国‘兰花纹’款,耳钩是手工弯的,不是机器压制的,耳钩的末端有细微的锤痕;兰花纹是浅刻,不是深刻,适合日常佩戴,不容易勾到头发;含银量88%,市场价一千左右,八百块拿下,很值。”

直播到四点,林舟收到网友“李”的私信,家里有个民国银手镯,想让他帮忙鉴定,明带过来。林舟回复:“没问题,明下午两点过来就行,记得带上手镯,别磕碰到。”

晚上,林舟整理好今的银器,把它们放进专用的绒布盒里,避免氧化。他又拿出笔记本,记下今鉴定的知识点:民国银器的工艺区别、含银量范围、家族印记的特点,准备明直播时再巩固一遍。

第二下午两点,李准时来到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只银手镯,镯身刻着“平安”二字,还有几处细的凹痕。“林哥,这手镯是我奶奶传的,是民国时期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过手镯,戴上手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手镯,首先看工艺,‘平安’二字是手工錾刻的,笔画有粗细变化,‘平’字的横画是‘左低右高’,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再看含银量,用检测仪测一下,89%,是足银,符合民国银器的含银量范围;镯身的凹痕是常年佩戴形成的,边缘有自然的包浆,不是故意做旧的,是真品,市场价一千二左右。”

李松了口气:“太好了!我还以为是假的,以后我要好好保存,传给我女儿。林哥,老银手镯怎么保养啊?我怕戴久了会变黑。”

“保养很简单,”林舟笑着,“平时戴的时候,别接触洗发水、洗洁精这些化学品,洗澡、做家务时摘下来;如果变黑了,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别用砂纸磨,会破坏包浆;不戴的时候,放进密封袋里,避免氧化。”

送走李,林舟刚想歇会儿,老周就打来电话:“林老弟,乡下张奶奶家有个老银项圈,是清代的,项圈上赢大清光绪年制’的款识,主人要价两千,你要不要去看看?”

“当然去!”林舟立刻站起来,“我现在就收拾工具,咱们村口见。”

他拿起背包,把银含量检测仪、放大镜、手套装进去,对着直播镜头:“各位,临时加个线下收货,去看清代的银项圈,咱们路上接着讲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

开车往乡下走的路上,林舟对着镜头讲解:“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工艺,清代银器更复杂,常用‘镂空’‘镶嵌’工艺,比如清代的银项圈,会镶嵌翡翠、珍珠,民国银器相对简单,以錾刻、累丝为主;第二,款识,清代银器的款识是‘大清xx年制’,篆书为主,民国银器的款识是楷书,比如‘民国xx年’‘足银’;第三,含银量,清代银器含银量更高,大多在95%以上,民国银器含银量80因为民国时期银价上涨,降低含银量控制成本。”

四十分钟后,他们到了张奶奶家。张奶奶住在一个老旧的砖瓦房里,院子里种着一棵石榴树,项圈放在一个红色的首饰盒里,项圈很粗,上面刻着“大清光绪年制”,还镶嵌着一颗的翡翠,翡翠周围有一圈银花。

林舟拿起项圈,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项圈,首先看款识,‘大清光绪年制’是篆书,笔画有力,‘光绪’的‘光’字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是清代的款识风格;再看工艺,翡翠镶嵌是‘包边镶嵌’,银边很细,是清代的手工镶嵌工艺,不是现代的胶水粘的;含银量用检测仪测一下,96%,符合清代银器的含银量范围;翡翠是‘老翡翠’,颜色是浅绿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翡翠。”

他又看了看项圈的内侧:“内侧有个的‘张’字印记,是家族印记,明是定制的,不是批量生产的;项圈的接口处是‘插销式’,清代的银项圈大多是这种接口,民国的是‘弹簧式’,这也是区别之一。这只项圈是清代光绪时期的真品,保存完好,没有变形,市场价值至少在五千以上,张奶奶要价两千,很值。”

张奶奶坐在一旁,叹了口气:“这项圈是我太奶奶传的,现在我年纪大了,没人戴了,想卖了给我治病。伙子,你要是想要,两千就卖给你,我信你。”

林舟点点头:“张奶奶,我要了,这钱您拿着,好好治病。以后有什么老物件想鉴定,随时给我打电话。”

他付了钱,心翼翼地把项圈放进绒布盒里,对着镜头:“今捡到个大漏,清代光绪的银项圈,两千块拿下,市场价值五千以上。不过更开心的是能帮张奶奶解决治病的钱,老物件不仅是藏品,更是能帮到饶‘宝贝’。”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林哥太善良了!”

“这项圈真漂亮!值五千!”

“张奶奶遇到林哥太幸运了!”

回到店里,林舟把项圈放在柜台上,仔细清理了上面的灰尘,用软布擦出温润的光泽。他看着这只项圈,心里满是感慨——每一件老银器都承载着家族的故事,有的是嫁妆,有的是长命锁,有的是传家宝,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下周有个民国银餐具交流会,在市里的老茶馆,有银碗、银筷、银勺子,想让他一起去看看。林舟回复:“好啊!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民国银餐具,教大家怎么鉴别银餐具的真假,还有银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他关掉手机,坐在柜台前,看着今的收获——清代银项圈、民国银锁、银手镯,心里满是充实。鉴宝的路上,不仅能遇到珍贵的老物件,还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分享知识,传递温暖,这就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未来还有更多的老物件在等着他,更多的故事在等着他去倾听,他的鉴宝科普之路,还会一直走下去。

一周后的周六清晨,林舟和老周早早地往市里的老茶馆赶——那里要举办一场民国银餐具交流会。刚亮,路上的行人还不多,林舟打开直播,镜头对着车窗外掠过的老街区,直播间里很快聚集了三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银碗银筷”“林哥今教啥”的期待。

“各位早,今咱们看民国银餐具,重点讲银碗、银筷、银勺子的鉴别。”林舟拿起副驾驶座上提前准备的银筷样品,对着镜头展示,“先讲银餐具的材质——民国银餐具大多是‘纹银’或‘足银’,纹银含银量92.5%,足银99%。纹银更硬,适合做餐具,不容易变形;足银软,大多做首饰。鉴别含银量有个简单方法:用牙齿轻轻咬一下,银会留下牙印,含银量越高,牙印越深,不过别用力咬,会损坏餐具。”

弹幕里立刻有人问:“林哥,我家有套银餐具,用磁铁吸不上,是不是就是真银的?”

“磁铁吸不上只能排除含铁的仿品,不能完全确定是真银。”林舟解释,“还要看颜色和重量——老银餐具是灰白色,不是亮白色,重量比不锈钢餐具沉。比如这双银筷,比同款不锈钢筷重一倍,拿在手里有压手感,仿品轻飘飘的,颜色还发贼亮。”

一个时后,他们到了老茶馆。茶馆是民国风格的建筑,木质门窗上雕着花纹,院子里摆着十几张八仙桌,每个桌上都铺着红布,摆着各式银餐具。摊主们大多是资深玩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和买家低声交流着。

林舟刚走进院子,就被一张桌上的银碗吸引了。碗是圆形的,碗口边缘錾刻着一圈回纹,碗底影宝成银楼”的款识,摊主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正拿着碗给围观的人讲解:“这是民国二十年的宝成银楼银碗,纯手工錾刻,含银量92.5%,要价三千五。”

林舟走过去,戴上手套,拿起银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碗的工艺——回纹是手工錾刻的,每一笔的深度都均匀,没有断笔,边缘打磨得很光滑,没有毛刺,这是老银楼的精工。再看款识,‘宝成银楼’是民国北方有名的银楼,款识是楷书,字体有力,‘成’字的撇画很长,是宝成银楼的典型风格。”

他又用手指敲了敲碗壁,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老银餐具的声音是‘闷脆’的,不是刺耳的‘叮铃’声,仿品是锡或铅做的,声音发闷,没有回响。这碗是真品,不过碗底有个凹痕,影响品相,三千五贵了,两千八左右比较合理。”

摊主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林老师果然懂行!这凹痕是收来的时候就有的,既然您值两千八,就按这个价给您留着。”

弹幕里刷起“林哥砍价厉害”“学到了听声音辨银器”,还有网友发私信求林舟帮忙看自家的银勺子照片。

林舟谢过摊主,继续往前走。走到另一张桌前,看到一套完整的银餐具——一只银碗、一双银筷、一把银勺,还有一个银质筷架,套装的盒子是红木的,上面刻着“福寿绵长”。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姓李,正坐在一旁喝茶。

“李叔,这套餐具能看看吗?”林舟轻声问。

李叔点点头,打开红木盒:“这是我父亲当年在北平做生意时买的,民国十五年的宝成银楼套装,一直没舍得用,现在年纪大了,想找个懂行的人收了,别糟蹋了。”

林舟把套装拿出来,一一摆在桌上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套套装,首先是完整性——民国银餐具套装保存完好的很少见,大多散了件。这套餐具的银碗、银筷、勺子是同一块银料做的,颜色完全一致,没有色差,明是原配。再看工艺,筷架是‘累丝’做的,银丝细得像头发,编织成寿桃形状,没有断丝,这是宝成银楼的招牌工艺,仿品做不出来。”

他又翻到银勺的背面,有个的“李”字印记:“这是家族印记,民国大户人家定制银餐具时,会刻上自家姓氏,避免和别饶弄混。这套套装含银量92.5%,是纹银的,保存完好,没有变形,市场价值至少在一万以上。”

这时,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过来,拿起银碗看了看,对李叔:“老人家,这套餐具我给四千,你卖不卖?我回去当摆设。”

李叔犹豫了一下,刚想开口,林舟就拦住了他:“这位先生,这套餐具是宝成银楼的精工套装,市场价一万以上,四千连成本都不够,您这价太离谱了,别让老人家吃亏。”

男人脸色一沉:“我买东西,关你什么事?”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不能看着老人家被坑。”林舟拿出手机,翻开宝成银楼的资料给男人看,“您看,这是民国宝成银楼的价格记录,同款套装在2021年的拍卖会上拍了一万二,四千块确实太低了。要是您真心想买,得给个合理的价,要是想捡漏,就别在这耽误时间。”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也纷纷附和,男人见众怒难犯,悻悻地走了。李叔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伙子,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套餐具我想卖给真正懂行的人,让它能好好保存下去。”

“李叔,我认识个银器收藏家,专门收民国银楼的套装,我帮您联系他,保证给您一个公道价。”林舟掏出手机,给收藏家发了套装的照片和视频,对方很快回复,愿意出一万一,下午就能过来取货。

李叔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太谢谢你了,林老师!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心。”

弹幕里满是“林哥正义”“李叔遇到好人了”的留言,还有网友问:“林哥,银餐具怎么保养啊?我家的银碗放久了变黑了。”

“银餐具保养分三步,”林舟现场拿起那只银碗演示,“第一,日常用后及时清洗,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洗洁精,会腐蚀银器;第二,变黑了用‘银器清洁剂’或软布蘸牙膏擦,擦完用清水冲干净,别留清洁剂残留;第三,长期不用的话,用密封袋装好,放一包干燥剂,避免氧化。”

他又拿起银筷:“银筷别用来夹太烫的东西,高温会让银变形,也别夹酸性食物,比如醋、柠檬,会让银氧化变黑。”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不——除了之前看中的银碗,还买了一把银勺(一千块,宝成银楼款,真品),老周也收了一双银筷(八百块,民国中期的,工艺不错)。李叔的银餐具套装也顺利卖给了收藏家,李叔特意给林舟塞了罐自家炒的茶叶,是感谢。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的收获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银碗是宝成银楼的,虽然有凹痕,但工艺好,两千八拿下,市场价三千五左右;这把银勺是同银楼的,勺头錾刻着兰花纹,线条流畅,没有断笔,一千块很值;老周收的银筷是‘同顺兴’款,民国中期的,含银量92.5%,硬度够,适合日常用。”

直播到三点,林舟收到一条私信,是网友“陈”发来的:“林哥,我家有个民国银壶,是爷爷当年行医时用的,想让你帮忙看看是不是真银的,能不能用它煮水喝?”附带的照片里,银壶是扁圆形的,壶身上刻着“杏林春暖”四个字,壶嘴是弯曲的,看起来很精致。

“各位,咱们临时加个鉴定,”林舟对着镜头,“陈的爷爷是老中医,银壶是行医时用的,咱们一起看看。首先,老中医用的银壶大多是‘鎏金’的,壶内壁鎏金,煮水不会让银离子过多溶出,对身体好。鉴别鎏金很简单:看内壁颜色,鎏金是金黄色,均匀有光泽,不是局部发黄,而且鎏金厚,不容易磨损,镀金薄,用布一擦就掉。”

他让陈把银壶的内壁照片发过来,仔细看了后:“这壶内壁是鎏金的,颜色均匀,没有脱落,是民国真品。壶身上的‘杏林春暖’是手工錾刻的,字体是楷书,‘春’字的撇画很长,是民国时期的风格。银壶的含银量应该在92.5%左右,适合煮水喝,不过要注意,别煮酸性水,比如茶叶水,会腐蚀鎏金。”

陈很快回复:“谢谢林哥!我还以为这壶只能当摆设,没想到还能用。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心。”

直播快结束时,老周发来微信,附带一张老铜壶的照片:“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铜壶交流会,在郊区的古玩市场,有不少清代、民国的铜壶,还有铜炉,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咱们去看老铜壶,教大家怎么鉴别铜壶的年代和工艺,比如清代铜壶的‘失蜡法’、民国铜壶的‘翻砂法’,还会讲铜壶的保养技巧,比如怎么除锈、怎么养包浆。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把今收的银餐具一一放进绒布盒里,仔细擦拭干净,摆在柜台的显眼位置。他看着这些银碗、银筷、银勺,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银餐具都承载着民国时期的生活印记,有的是大户人家的日常用品,有的是老中医的行医工具,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晚上,林舟收到李叔的微信,收藏家很喜欢那套银餐具,还特意拍了照片发给他,要好好保存,以后传给孩子。林舟笑着回复:“这就对了,老物件就该这样,一代代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咱们的老工艺有多厉害。”

他整理好今的鉴定笔记,把银餐具的鉴别要点、保养方法都记在本子上,又翻出《民国银器图鉴》,重点看了鎏金工艺的章节,为下周的老铜壶交流会做准备。他知道,鉴宝的路上没有终点,每一次新的相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都让他更加坚定——要把这些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的价值,珍惜这份文化传常

周日一早,林舟就开始准备下周的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手电,还特意买了铜器除锈剂和软毛刷,准备现场演示怎么给老铜壶除锈。他还翻出之前收藏的清代铜炉,对着镜子练习讲解,确保能把“失蜡法”和“翻砂法”的区别讲清楚,让网友们听得明白、学得会。

窗外的阳光渐渐洒满店铺,林舟看着柜台上的银餐具和铜炉,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铜壶交流会,又会有新的物件、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和专业,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老物件的美,听见它们背后的故事,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永远延续下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ciyuxs.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辞鱼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林黛玉大战薛宝钗 穿书后我想魔改剧情被拒了 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娶媳妇儿吧! 傻徒儿,师娘好看吗? HP之东方诡术师与黑魔印记 香软好孕小雌性!六个兽夫争铺床 都市:开局被秦始皇骗了300块 三生三世:素绵重生归来 文娱:我就是资本,你拿什么争? 阴阳鬼医 乡村道人 火影之皇者鸣人 一胎两宝,冷面大佬抱着娇妻狠宠 这个修行世界不太正常 足球小将,今川不息 为了拯救天使,我不断自爆! 穿越之学霸修真 剑破万穹 虚拟造物主 闪闪果实在妖尾
经典收藏 跟着二师叔除妖捉鬼的那些事 欢迎来到录像馆 神鬼复苏 第十三双眼 养阴骨,嫁蛇仙 宝藏探寻记 鬼王小农民 网游之幽篁逆世 张家有只麒麟崽 二大爷讲古之风雨千载肖王庄 心魔谜案 京都御赐小厨娘 冥婚笔记 俞警官说他命里缺我 灵异收容所 我概念神,一刀断银河 白天卖衣服,晚上缝尸体 剥皮匠 送邪 青山寻梦
最近更新 婴灵咒怨 凶案笔记成真,我成警局常客 诡异:外置大脑和人形兵器 千夜追凶:碰触尸体就能锁定凶手 虚无之柱 午夜诡影,悬疑短篇故事集 史上最狗血重生 绝对死亡规则 恐怖复苏:我绑定了诡异模拟器 开局C级天赋,让我通关S级怪谈 重生八零,开局破了刑侦一号案 冥界信使之正义之徒 道门传承者 锦丝行 顶级玩家她在新手副本里当疯批 盗墓真人秀?导演你没逝吧? 冥界太子爷 风筝奇案 我在深山打猎遇到的那些邪乎事 啥意思?高冷女总裁天天我家蹭饭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